伏羲女娲传说的当代价值与文明赓续:
基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阐释
孙青/文
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文明谱系中的核心符号,承载着华夏先民对宇宙秩序、社会伦理与生命延续的集体认知。在当代学术视野下,这一古老传说已超越神话叙事的范畴,成为具有多维价值的文化遗产。本文从科学价值、现实意义与未来向度三重视角,重新审视伏羲女娲传说的深层内涵及其在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。
科学价值的当代阐释:文明起源的认知图式
伏羲女娲传说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性观察与抽象化表达。据《周易·系辞下》记载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……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这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构建符号系统的思维方式,体现了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雏形。八卦体系以阴阳二元为基点,推演出八种基本物象,进而衍生六十四卦,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认知框架。这种原始的系统思维模式,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。
在河南安阳紫金山的地质研究中,独特的地貌结构(群山环绕、外圆内方)与早期人类聚落选址的关联性研究,为理解先民的空间认知提供了物质参照。尽管所谓“合体紫盘磨”等民间发现尚未获得考古类型学确证,但此类物质载体所折射的文化记忆,仍为探索先民宇宙观提供了民俗学视角的佐证。值得注意的是,伏羲制嫁娶之礼、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,实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——从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过程中,婚姻制度的规范化与灾害应对的集体智慧,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证价值。
现实意义的多维展开: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
伏羲女娲传说所承载的精神内核,在当代社会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。其倡导的“阴阳和合”理念,超越了简单的两性关系解读,升华为对社会系统平衡发展的哲学思考。这种思想在构建和谐家庭伦理、促进社会协作方面提供了文化资源。2025年1月举行的第三届紫金山伏羲女娲文化座谈会上,学者们特别强调该传说对树立正确婚恋观、家庭观的引导作用,以及通过“美满姻缘和合”推动社会和谐的实践路径。
在文化传承层面,伏羲女娲传说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。孙青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的文化传播实践颇具启示性:借助快手、抖音等数字媒介,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产品,累计吸引近十万受众关注,有效破解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代际隔阂问题。2025年7月1日,中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授予孙青“伏羲女娲智库专家”称号,王尚学“伏羲女娲学者”称号,刘长云“伏羲女娲研究员”称号,标志着专业研究队伍的体系化建设迈入新阶段。
在乡村振兴战略中,伏羲女娲文化更显现出资源转化效能。安阳科泉村通过建设文化展示馆、举办民俗节庆等活动,将传说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载体,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认同,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为“文化赋能乡村”提供了成功样本。
未来向度的创新路径: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
面向未来发展,伏羲女娲文化的传承需构建三大创新体系:
学术研究体系:设立专项研究机构,开展跨学科攻关。重点推进传说叙事与考古发现的对话机制建设,如通过分子人类学、环境考古等手段,探究传说背后的史前社会变迁。同时加强国际学术对话,在比较神话学视野中定位中华文明特质。
教育传承体系:开发分龄化课程教材,将传说蕴含的创新精神(如伏羲创八卦)、责任意识(如女娲补天)等核心价值,通过情境教学、数字展陈等方式融入国民教育。特别注重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启蒙,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力量。
产业创新体系:结合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,如运用VR技术复原传说场景;发展主题文旅线路,整合紫金山“外圆内方”地貌等自然资源,形成“文化景观-传说叙事-体验活动”三位一体的产业链。在文创开发中,应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,避免符号化、浅表化倾向。
伏羲女娲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,恰在于其为民族提供的精神坐标系——那些关于创造、责任与和谐的永恒命题。
伏羲女娲的文化价值:永恒命题的当代回应
伏羲女娲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原典,其价值不在于提供确凿的史实记载,而在于构建民族文化的意义框架。在科学层面,它是探索先民认知图式的密码本;在现实层面,它是构建伦理社会的思想资源;在未来维度,它是文化创新的基因库。2025年伏羲女娲文化产业研学基地的建立及相关人才体系的完善,标志着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入新阶段。唯有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、创新的传播机制和系统的产业转化,方能使古老传说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生命力,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赓续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。
(作者系伏羲女娲文化产业研学基地主任、中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智库专家)
总编:田建海 责编:袁芳 郭晋茹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中报法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